top of page

倫敦悠久的街頭小食歷史



根據全國餐飲協會(Nationwide Caterers Association)的數據,「街頭小食革命在倫敦開始,然後蔓延至全國」,如今更是無處不在。倫敦的街頭小食革命改變了英國的飲食文化,從最早期的無廚之家依賴街頭小販,到如今琳瑯滿目的異國美食,每一口都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故事與變革。有興趣了解早期的頭市集售賣的是什麼美食,可以看看以下介紹。


街頭小食:一個不斷變化的美食場景

早期的倫敦人家中沒有廚房,便會依靠街頭小販出售的食物來填飽肚子。像是「倫敦特別湯」(London Particular) a thick soup、鰻魚凍、麵糊布丁、生蠔以及西洋菜,都是倫敦人喜愛的「街走小食」。更有甚者,有些人會直接在街頭,一邊走一邊吃豬蹄。


生蠔從窮人食物到奢華美食

生蠔曾是窮人的食物,後來逐漸成為投資銀行家喜愛的奢華美食。自羅馬時期開始,生蠔便在倫敦的街頭出現,當時穿著長袍的羅馬人便愛享用這種美味的海鮮。根據記者Henry Mayhew 在1840年代出版的《倫敦勞工與窮人》(London Labour and the Poor)中的觀察,當時的小販每年賣出2千4百萬隻生蠔,以每隻四便士的價格計算,收入達到12萬9650英鎊。


每年8月初,生蠔首次被帶入魚市的日子被稱為「生蠔日」(Oyster Day),這也是城市窮人的「紅字日」。孩童們會用倒置的生蠔殼堆砌成小洞,晚上點燃蠟燭,形成非常美麗的「生蠔殼燈籠」,成為一種乞討的方式。


Watercress  / 西洋菜:維多利亞時代的「窮人麵包」

西洋菜被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稱為「窮人麵包」,街頭小販會成束賣給路人直接食用。西洋菜含有芥子油,咀嚼時釋放出的辛辣味讓人感到清涼。目前倫敦一些知名的下午茶店,諸如The Langham、The Ritz、Claridges及The Savoy等,依然在其三文治選單中使用西洋菜。西洋菜富含維他命C、鈣和鐵,甚至比橙、牛奶和菠菜含量還高。不僅對身體有益,還可用於護膚,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者們更推出了一系列西洋菜護膚產品。


Broxy:最不吸引人的街頭美食

Broxy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倫敦街頭食物,指的是那些死於疾病的動物肉,羊特別容易患病,所以羊肉常被用來填飽窮人的肚子。

另一種流行的肉類小吃是豬蹄,食客可以手持豬蹄,邊走邊吸取其上的肉和脂肪。


倫敦特別湯(London Particular):從煙霧命名到經典小吃

倫敦特別湯是一種以黃色豌豆和火腿為主要原料的濃湯,其名稱來自於19世紀倫敦因煤炭燃燒而產生的黃霧,這種霧被稱為「豌豆湯霧」。Charles Dickens 在《Bleak House 》中用「倫敦特別湯」來形容這種黃霧,這道湯也因此得名。據專家介紹,這種濃湯應該厚到可以支撐湯匙豎立,更多像是一種糊狀食物。


Hokey Pokey:倫敦早期的雪糕小販

Hokey Pokey原本是指那些出售雪糕的小販,其推車內部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用於出售義式雪糕,另一部分則出售烤栗子。在倫敦變幻莫測的天氣中,兩者常可同時出售。


鰻魚湯凍(Eel Jelly)

鰻魚湯凍與鰻魚凍不同,這是一種不含鰻魚且呈液態的湯,而非冷凍後成膠狀的美食。根據1902年的《生活在倫敦:倫敦多樣性的紀錄》(Living London; a Chronicle of London Variety),鰻魚湯凍在當時的市集廣受歡迎。鰻魚湯凍在加熱過程中,蛋白質(如膠原蛋白)會釋放到湯中,冷卻後凝固形成了這種膠凍質地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